中国健康农业倡导者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新闻动态 >

未来饮食方案将发生哪些改变?世界农科创大会上专家们这么说

中农博后    2023-11-10 17:42:16    作者:    浏览量:
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.

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举办。在大会“未来食物助力营养健康与环境可持续”论坛中,专家视角下,全球食物安全与营养受到气候变化、资源退化、贸易摩擦与地区冲突等多重风险威胁,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,也还面临膳食不均衡、超重肥胖日益严重等问题的挑战。推动食物系统转型过程中,未来吃什么、怎么吃,关乎着人类健康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。

解决国民肥胖问题将是一项长期工作

几十年间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农业系统的发展,满足口腹之欲几乎成为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。在一个阶段内,这种便利与简单也大大改善着国民营养健康的程度。

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,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赵文华,在当日的发言中列举了一串数据:在过去几十年间,0-17岁的少年儿童,每个年龄段的身高都在不断增长,拿2002年与1992年比,平均每个年龄段身高都增长了3.4厘米,生长迟缓率降到了1.7%,消瘦率降到了10%以下,6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只有不足2%。赵文华说,这些指标都大大地超过了预期,实现了国家的计划,也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的下线。

但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,少年儿童的健康状况又随着数据的轨迹,滑向天平的另一端。当前,我国3亿人正在遭受隐性饥饿,赵文华说,与从前解决“吃不饱“的问题相比,当前我们面临的超重肥胖与营养不良所带来的挑战更大,情况也更加严峻。

事实上,在2014年,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,已经明确把超重肥胖定义为是一种形式的营养不良。“在中国人群中,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,有50%的人超重,6-17岁的儿童中,有20%的孩子是超重的,6岁以下的孩子中,超重比例占到10%。”赵文华说,而在当下国民的膳食结构中,主食还在不断减少,变得更加精细化,这就意味着人们无法从粮谷类食物中再获取膳食纤维;同时肉类中红肉占比增加、烹调上食用油的摄取也对比从前成倍增长。

赵文华认为,解决肥胖问题,对我国而言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,“这件事得从娃娃抓起。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把营养课纳入到孩子们的常规教育课里,让他们认识食物,会选择食物,让他们知道怎么端好自己的餐盘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”

生产、饮食、供应观念亟待改变

宏观中的中国食物系统的现状是什么样子?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、总顾问陈君石认为,当我国全面脱贫后,食物供应充足,能量、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已经满足需要,已经并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。

他同样提到,这并不意味着食物系统的健康。“在‘吃’这方面,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,比如微量元素不足,导致某些年龄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较高;因为营养不均衡,多油多盐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数量;果蔬吃的不够,导致我们一些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。”

同时,他还提到,人们在农业生产上因为更注重产量,而投入更多农药化肥、对于不同年龄群体的食品供应,尚未体现出差异化,可以看到的是,现在我国食物系统,生产方式、饮食习惯、食物供应方面,很难对人和地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。

在陈君石视角下,科学和创新在未来的食品发展当中,要改革中国现有的食物系统非常重要。“我们要根据中国人当前的营养和健康的需要来规划食物的生产,包括农业和工业的食物生产,都应该根据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的需要,纠正当前我们餐桌上肉多、蔬菜水果少、全谷物少的现状。”

未来的饮食方案是什么样的?专家们都提到红肉比例的下降,同时,还需要更多的蛋白质、水果、蔬菜、全谷物,以及来自鸡和鱼的蛋白质。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,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甚至以昆虫举例——毕竟在非洲,20%的动物源蛋白来自于昆虫。

“对于未来食品,我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创造生物多样性,持续性使用水资源、土地资源,从而缔造可持续的食品生产。”樊胜根说,世界上70%的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来自不可持续性的食物生产,制定未来饮食方案的同时,人们也必须改变行为模式,考虑到一餐一饭对于环境与社会的影响。